学术讲座:从莫兰迪到民间传统工艺的突围 |
发布人:design 发布时间:2020-12-01 浏览次数:171
|
11月30日下午,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很荣幸的邀请到福建省美术馆馆长、美术学博士邱志军先生到校举办学术讲座。讲座地点在博雅一号楼101教室,邱馆长从莫兰迪的流行色谈起,纵横上下,道技艺并进谈论工艺行业的危机和机遇。学院副院长曾祥远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林国平同志、学院院长管幸生教授、产品设计骨干教师胡志雄副教授参加。会前共探真章,会后共谈所得,教师及学生受益匪浅。 邱志军馆长深入浅出地用莫兰迪绘画的历史和发展揭示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所面临的困境和突围之道。他首先从对立的角度阐述莫兰迪的作品为世界所接受的原因正是其作品能够带给人一种宁静与安定、极其温柔的精神慰藉,通俗易懂。在不同年龄段,这种色系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用语言。并且加以阐述这种“纯粹”语言的产生是由于莫兰迪与同时代大师毕加索、梵高有着不同的生活理解....... 紧接着邱馆长又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广泛传播原因所在:在世界文化交融的同时,他们能够保持找到自身文化的亮点,在接受其他文化同时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思考...... 以此为基础,邱馆长提出了我们国家文化走出去的真实案例,例举邱志杰、邬建安、杨先让、冯真、姚慧芬等大师,以及他们的工匠精神。 “一是整理,二是改造,三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翻新视角”邱志军馆长如是说,莫兰迪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大环境下的美国、德国、日本的对于自身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又能带给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怎么样的启示呢?如果说创作与人群的共鸣是灵魂,那么国际、社会、与政治则是使之泛活的基础。在中国文化强国的历史发展条件下,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去求取支持亦是突围。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与莫兰迪殊途同归,要突破圈地自娱的窘境需要让艺术、工艺、技术撩动人的心弦,有了共鸣,有了与时俱进,有了融入生活,才是最好的突围之道。
邱志军,1977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美术学博士,二级美术师。福建省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近年来一直从事漆艺术创作、展览策划等工作,参与策划的展览多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优秀展览等荣誉。漆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湖北美术馆等国家级专业机构收藏,2015年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扶持项目。 |